(通讯员 张广、付智涵)
引言
“东方古佛道场净,茗饮莲谈真意明。”
2025 年 5 月 25 日,海燕策略百家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国学)教研室沈庭副教授带领 30多位本科生前往湖北省黄石市东方山开展课程实践考察,于山林文化的深度体验中收获成长。
身临其境:层楼间品味大唐气象和文化之美
同学们率先抵达东昌阁参观体验。东昌阁位于东方山之巅,东方山致力于打造中国佛教的第五大名山,在弘化禅寺设立了“药师佛道场”,与鄂西的武当山相对应,在湖北形成“问道武当,拜佛东方”的宗教文化旅游格局。东昌阁是为了弘扬东方山佛教文化所设立的一个新的文化传播点,响应了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重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世场景。
这座高耸的建筑共有九层,在一层,同学们有幸观赏了一场沉浸式实景演出。演出中,唐僧师徒四人带着大家一同领略大唐盛世的风采,从精彩绝伦的歌舞表演到精美的古风布景,无一不让人沉浸其中,同学们纷纷拍手称赞,沉浸在了这场文化盛宴之中。
沿着回廊式的设计,同学们逐层向上参观。从中华 “福” 文化、“百家姓” 文化,到东方山摄影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等展览,一路走来,同学们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到八层,室内备有宣纸、鲜花水,可以净手闲坐,亲身体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室外的 360 度观景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连绵的东方山脉尽收眼底,眼前的绿色一望无际,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与宁静,仿佛洗净了心灵的尘埃。
俯仰千年:细听慢尝静谧山野的悠久古韵
上午的行程接近尾声时,同学们来到有着 1200 年历史的弘化禅寺参观学习。
东方山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05年)的弘化禅寺,由智印大和尚开辟道场兴建,历朝代屡受皇封,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历经千载,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以弘化禅寺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庙,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间。马祖道一高足德聪和尚云游至此,结庐修炼。其后,唐宪宗为山寺题名“宝峰招提”,至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又赐寺名为“弘化”,寺名沿用至今。东方山被称为“三楚第一山”,佛门香火旺盛居功至伟。弘化禅寺现任方丈正慈法师为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兼任黄梅五祖寺方丈。
在寺院比丘尼师父的详细讲解下,大家深入了解了寺庙的历史沿革、佛教寺院的建筑结构以及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每一步都走得有收获、有感悟。
这座古寺在修缮过程中与时俱进,巧妙地将咖啡馆融入寺庙布局之中,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临窗而坐,目之所及是碧池中游弋的锦鲤,远处隐约传来悠悠钟鸣,现代都市的烟火气在此刻与古典意趣悄然交融。这里既保留着自然静观的东方美学底蕴,又为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方沉心之所。传统智慧以更贴近当代的方式展开,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都市人对精神留白的渴求。
中午时分,同学们在弘化禅寺的斋堂用餐。每一道精心烹制的餐食都传递着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与对生命节奏的敬畏。众人在细品食物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专注当下、心怀感恩的生活态度,是人类对和谐生存智慧的共同探寻,亦是古老东方哲思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动映照。
一任天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智慧
下午,同学们徒步前往法藏寺继续课程实践学习。在另一位比丘尼的引领下,大家开启了另一段文化学习旅程。法藏寺依山而建,其建筑是在炸山的基础上依靠人力一步步完成的,而创立者是一位比丘尼,其坚定的信念和付出的心血让同学们不禁感慨万分。
寺中的十八罗汉图用石板细致雕刻而成,栩栩如生;依照山势而建的观音像浑然天成,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感;禅宗 “棒喝” 的故事更是引人深思,让同学们对禅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同学们跟随比丘尼走进了一片竹林,隐匿其中的茶舍与连片茶田映入眼帘。步入竹林茶舍,陈皮普洱的醇香与瓜果的清新,不仅是待客之道,更体现了“平常心是道”的禅意。在与法师们的交流中,同学们聚焦于“修行在日常”的议题——早晚课诵、洒扫庭除、接引信众、研习经典,这些看似规律的生活细节,正是经典教义在行住坐卧中的具体落实,是“活在当下”的禅修实践。
实践归来:满载知识与感悟
随着观光车沿着林木茂盛的蜿蜒山路缓缓驶下东方山,同学们结束了这次充实而有意义的课程考察之行。
通过本次考察,同学们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宗教文化场景相结合,对佛教与道教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此次考察,同学们满载而归,带着对宗教文化的敬畏、对生命智慧的思索,踏上返校路,未来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在研习中国哲学、国学和宗教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彩。
考察心得
此次东方山之行,我收获颇多,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竹林里的茶室以及桌上的插花,插花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但这种吸睛不止来自于花叶本身的魅力,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寺院师傅说的一句话“这些插花都是我们在山上、路边采的,一朵野花、一枝竹叶,修剪一下,往花瓶里面一插就好了,这是我们经常会干的事情,也挺好看的吧”,确实,花瓶里的花是野生的小雏菊,我在来的路上看见了很多丛;叶就是茶室周围的竹叶,单单一枝,也别有一番风味。我喜欢这些插花,也喜欢插花背后溢满的对生活的热爱,我感受到了插花里面的蕴含的禅意,我想“插花——禅意——佛教”这三个词总该有什么关联吧,所以我去查找了一些资料,越发的觉得插花里藏着满满的“空性智慧”,在一枝一叶、一瓶一器间,诉说着关于“空”的真理。——2023级博睿班 尚华涛
法藏寺随处可见一些很有禅意的句子,有些是刻在石头上,有些是写在纸上,随时给路过的人一些启发,记得有一处写着——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这句很有佛教心无挂碍但又并非虚无的意味。法藏寺也会与时俱进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开茶节和植树环保活动,想起之前参观四祖寺时给我们讲解的僧人说他们有时也会去往国外参加一些活动,与世界各地的宗教相互交流,当代的宗教都有在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大多宗教或许都要经历时代化和本土化,否则很可能会被淘汰,比如弘化禅寺内的宗祠就体现了当时的佛教顺应本土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如今国内的宗教场所也在不断顺应时代,他们有专门的管理条例,并且僧人也要不断学习交流。
参观完法藏寺后我们在茶室休息,一边吹着山间的凉风喝茶,一边交谈,非常惬意和治愈,让人想要留在这修行一段时间。听大师介绍,他们的一天非常充实,每天得早起参加早课,还要打扫大殿,就连吃饭也是一种修行,过好当下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他们会在寺庙旁种菜,计划着种不同的花,用风铃装饰树,他们还有一个小茶园,等茶树成熟时会举办开茶节,邀请寺外的人前来品茶,他们真正做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活在每一个当下。回想起僧肇的《物不迁论》,过去的事物已经过去,未来的事物还未到来,只有当下的刹那才是真实的存在,刹那即永恒。——2023级博睿班 冷子怡
文字:张广、尚华涛、冷子怡
图片:张广 付智涵
审核:李懿 沈庭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